云計算發展歷程是怎樣的?“云計算”的變更和發展基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理論完善階段、發展準備階段、穩步成長階段、高速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理論完善階段
SaaS/IaaS云服務出現,并被市場接受。
1959 年6 月,ChristopherStrachey 發表虛擬化論文,虛擬化是今天“云計算”基礎架構的基石。
1984 年,Sun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JohnGage 說出了“網絡就是計算機”的名言,用于描述分布式計算技術帶來的新世界,今天的”云計算”正在將這一理念變成現實。
1997 年,南加州大學教授RamnathK.Chellappa 提出”云計算”的第一個學術定義“,認為計算的邊界可以不是技術局限,而是經濟合理性。
1999 年,MarcAndreessen 創建LoudCloud,是第一個商業化的IaaS 平臺。
1999年3月Salesforce成立,成為最早初現的云服務,即SaaS服務 2005 年,Amazon 宣布AmazonWebServices “云計算”平臺。
第二階段:發展準備階段
云服務的三種形式全部出現,IT企業、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等紛紛推出云服務,云服務形成。
2007年,Salesforce發布Force.com即PaaS服務。
2007 年11 月,IBM 首次發布”云計算”商業解決方案,推出”藍云“(BlueCloud)計劃。
2008 年4 月,GoogleAppEngine 發布。 2008 年中,Gartner 發布報告,認為”云計算”代表了計算的方向。
2008 年8 月3 日,美國專利商標局(以下簡稱”SPTO“)網站信息顯示,戴爾正在申請”“云計算”“(CloudComputing)商標。
2008 年10 月,微軟發布其公共”云計算”平臺——WindowsAzurePlatform,由此拉開了微軟的”云計算”大幕。
2008 年12 月,Gartner 披露十大數據中心突破性技術,虛擬化和”云計算”上榜。
第三階段:穩步成長階段
云服務功能日趨完善,種類日趨多樣;傳統企業開始通過自身能力擴展、收購等模式、紛紛投入云服務之中
2009年中國”云計算”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2009 年4 月,VMware 推出業界首款云操作系統VMwarevSphere4。
2009 年7 月,中國首個企業”云計算”平臺誕生(中化企業”云計算”平臺)。
2009 年9 月,VMware 啟動vCloud 計劃構建全新云服務。
2009 年11 月,中國移動”云計算”平臺”大云“計劃啟動。
2010 年1 月,IBM 與松下達成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云計算”交易。
2010 年1 月,Microsoft 正式發布MicrosoftAzure 云平臺服務。
2013年,甲骨文公司全面展示了甲骨文最新”云計算”產品。
第四階段:高速發展階段
通過深度競爭,逐漸形成主流平臺產品和標準;產品功能比較健全、市場格局相對穩定;云服務進入成熟階段,增速放緩
2014年,阿里云啟動云合計劃。 2015年,華為在北京正式對外宣布“企業云”戰略。 2016年,騰訊云戰略升級,并宣布云出海計劃等。
以下是云計算發展簡史
1983年,太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提出“網絡是電腦”(“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2006年3月,亞馬遜(Amazon)推出彈性計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務。
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Google“云端計算”源于Google工程師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亞所做的“Google 101”項目。
2007年10月,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云計算的計劃,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計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并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件設備及技術支持(包括數百臺個人電腦及BladeCenter與System x服務器,這些計算平臺將提供1600個處理器,支持包括Linux、Xen、Hadoop等開放源代碼平臺)。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網絡開發各項以大規模計算為基礎的研究計劃。
2008年1月30日,Google宣布在臺灣啟動“云計算學術計劃”,將與臺灣臺大、交大等學校合作,將這種先進的大規模、快速將云計算技術推廣到校園。
2008年2月1日,IBM(NYSE: IBM)宣布將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為中國的軟件公司建立全球第一個云計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
2008年7月29日,雅虎、惠普和英特爾宣布一項涵蓋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的聯合研究計劃,推出云計算研究測試床,推進云計算。該計劃要與合作伙伴創建6個數據中心作為研究試驗平臺,每個數據中心配置1400個至4000個處理器。這些合作伙伴包括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Steinbuch計算中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賓分校、英特爾研究院、惠普實驗室和雅虎。
2008年8月3日,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信息顯示,戴爾正在申請“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商標,此舉旨在加強對這一未來可能重塑技術架構的術語的控制權。
2010年3月5日,Novell與云安全聯盟(CSA)共同宣布一項供應商中立計劃,名為“可信任云計算計劃(Trusted Cloud Initiative)”。
2010年7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包括Rackspace、AMD、Intel、戴爾等支持廠商共同宣布“OpenStack”開放源代碼計劃,微軟在2010年10月表示支持OpenStack與Windows Server 2008 R2的集成;而Ubuntu已把OpenStack加至11.04版本中。